?八閩名人故事——撫民濟世的翁世資
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 俞 杰
翁世資,字資甫,號冰崖,福建莆田人,明永樂十三年(1415年)生。宣德九年(1434年),世資隨父游京師,入太學(最高學府)。正統(tǒng)六年(1441年)中舉人,第二年中進士,授戶部主事(戶部司務人員)。公余,常翻閱檔案資料,推究政事利弊得失,因此,十分熟悉國家的典章制度、條例因革,很受上司器重。有一次,戶部派他到通州監(jiān)收做軍衣的布料、棉花,回來復命時,他上奏說:布、花“收貯庫藏,轄于通州諸衛(wèi),宿弊極多,宜改屬有司,則其弊可革”。建議得到采納。

正統(tǒng)十四年,世資因父喪回原籍守孝。景泰二年(1451年)回戶部供職,主管各司章奏文移,并參加重要決策。時江南水災,朝廷派世資赴江南查勘,事畢回京復命,上奏免應天、太平、興國、安慶、廬州等府及建平、宜城等衛(wèi)稅糧50余萬石、草料100多萬擔,并奏請賑濟生活無著的災民。天順元年(1457年),世資任會試同考試官(副主考)。不久,實授戶部郎中(戶部司級長官,五品),升工部右侍郎(工部副長官)。天順四年,內府織染局奏請?zhí)K杭五府加造文綺7千匹,以供賞賜。世資考慮到江南水災,民眾饑餓,需減免百姓負擔,便與尚書趙榮、左侍郎霍瑄聯(lián)名上書,求減其半。英宗見奏章大怒,查究主議人,貶世資為衡州知府。世資在衡州任上清查疑案,平反了數(shù)十人。又大力革除積弊,敦厚風俗,新廟學,修石鼓書院,立便民倉;衡州衛(wèi)指揮使違法亂紀,世資嚴加裁抑。成化元年(1465年),世資任江西布政使(掌省、府的財政和人事,從二品),因都御史王儉誣告其離衡州時有“隱匿庫藏”的行為,憲宗下詔捕之。經(jīng)稽核其離任時移交的冊籍和庫藏,兩相無誤,世資官復原職。時朝廷派兵討伐兩廣之亂,令江西運送糧餉,并征召10萬民夫服役。為使江西百姓免受驚擾,世資派人在廣東買米供餉,不征夫役。江西旱災,災民流離,他令發(fā)倉賑饑,并奏請免除田賦170多萬石及所有“雜泛差科”,地方賴以安定。此間,他還組織重修騰王閣,讓這一江南名樓重現(xiàn)風采。成化五年,世資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(朝廷監(jiān)察機關副主官)。成化六年,山東遭災,世資巡撫山東,發(fā)糧50余萬石,賑恤700多萬災民。不久,被任為戶部右侍郎,又遷戶部左侍郎。成化十二年,世資與陳銳、李裕等朝臣監(jiān)督疏浚60余里會河工程,船舶于是得以通行。成化十四年,世資升任戶部尚書。當時,在京的王府軍校到倉場支領糧餉、草料,往往百般勒索,橫不可制。他奏請憲宗繩之以法。從此,軍校們再不敢恃勢妄為。那時,江南漕運糧食到北京,船行水上,稻米常被水氣蒸腐。世資在通州城外建立廠場,運來的漕糧經(jīng)曬干后才貯進糧倉,防止了糧食霉爛的發(fā)生。成化十八年,世資因病乞休,未獲準。次年,又上疏求去,憲宗下詔加太子少保(名譽上的太子老師)致仕,返鄉(xiāng)途中,病逝于江蘇儀征。贈封太子少傅,賜謚“襄敏”。

翁世資居官40余年,敏于政務,尤善理財。他身為財政大臣,掌管一國錢糧,卻“家無余資,不營身后”,其謙約和厚,為世人稱譽。理政之余,還寫有詩文《冰崖集》若干卷。他的事跡在《明史》《閩書》等書中均有記載。
(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