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视频在线观看,欧美大胆少妇bbw,国模杨依粉嫩蝴蝶150p,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

黃光炎

坐落于邵武市和平鎮(zhèn)坎頭村的上井自然村,有一棟青磚碧瓦、古色古香的大厝——江夏黃氏大顯祖峭山公的享祠。它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(公元1889年),民國十年(公元1921年)重修,1995年再修。盡管時代幾經更迭,歷經滄桑,紅塵舊夢,逝如離水,但它依舊以格局的嚴謹工麗,透出一派清秀、典雅的氣息。

 

 

細細端詳,這是一所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天井院,坐東北朝西南,四周以三山式斗磚馬頭墻封頂,殿內為穿斗式構架。整座房屋大殿單進,面開五間,寬18.7米,進深28.1米。殿內雕梁畫棟,鎏金描紅,寬闊敞亮。地面是清一色的方磚鋪就,雕花石礎襯墊著幾十根大柱亭亭玉立,使整個大殿顯得氣宇軒昂。

邵武福山

大厝門前是一方寬闊的廣場,地面由花崗巖和河卵石嵌相鋪設,并用黑色花崗巖鑲有一個頗像一塊羅馬金表的大型圖案,雙環(huán)圓輪似的表盤位于廣場的中央,表帶則沿著中軸線,一邊向著祠堂的大門、一邊向著西南方向的如意池延伸。這塊金表靜靜地躺在那里,仿佛在歲月穿梭中聆聽時光的滴答,在云淡風輕里記錄大地的年輪。

廣場三面有矮墻相圍,東南面靠近厝大門的一方留有豁口方便出入,大厝門正對的西南面則是照墻。如意池就在照墻的內側并與之近距。從空中俯瞰,池子的口型就像一柄玉如意,也像一朵祥云描繪在一塊黑白相間的方毯上。廣場兩側的矮墻都用琉璃瓦遮蓋,照墻則以一主二仆屏風式略高于兩邊的圍墻,墻頭飛檐斗翹,牙角高喙,顯示出與大厝遙相呼應的高雅風格。照墻的主壁是一幅大型青石浮雕——峭公遣子圖,兩旁鐫刻著一幅對聯:“炎黃光輝照天地,始祖功德傳古今”。在主壁的兩旁,還有二幅正方小型的青石浮雕,它們內容一致,叫“萬象朝宗”。

邵武嚴羽公園

祠堂的大門端莊雅麗,一對抱鼓石門當鎮(zhèn)坐兩旁,門楣是“黃氏峭公祠”青石陽刻描金,兩邊是當年峭公對子孫們的一句教導:“頻來而不拒,久間而不疏”。如果站在祠堂門前極目遠望,只見遠遠的天際線下,山巒重重疊疊,低伏綿延,無際無邊。

 

 

回到峭公祠,一方碩大的天井采集天耀之光,正將整個大殿照得金光閃耀。站在廊下,目光越過天井仰望上庭,只見“工部侍郎”匾額高懸,神龕之上紅金疊疊,峭公半身涂金塑像端坐其上。

邵武和平古鎮(zhèn)

黃峭,又名峭山、諱岳,字仁靜,號青崗,生于唐咸通十二年(871),卒于后周廣順三年(953),享年八十二歲。早在唐朝中葉,黃峭的上高祖公自河南光州固始隨唐將李適南下,經湖北江夏小住,再沿長江入閩,至膺公時到達福建浦城,后來黃膺之子黃惟淡與子黃錫,攜家自浦城遷到邵武,先居故縣后至和平,并成為和平黃氏的開基祖。黃錫生有峭山、義山、德山、海山、岱山五子,黃峭為長。

黃峭自幼沉宏,有智略,他飽讀詩書,16歲考上秀才,19歲成為進士。唐昭宗時(約890),邵武水災頻繁,蝗蟲四起,加上地方軍閥割據,盜匪出沒,民不聊生。目睹這種狀況,正值弱冠之齡的黃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積貯財物賑濟災民,并聚合鄉(xiāng)鄰興辦義師,保境安民。當時的隴西郡王李克用賞識黃峭有“干濟之才”,推舉他為千戶長。乾寧二年(895),王行瑜、李茂貞、韓建三藩鎮(zhèn)侵犯京都,黃峭輔佐李克用率兵討伐,攻克邠州,殺掉王行瑜。本應乘勝追擊余賊,不料昭宗聽信朱溫詭言,詔命休兵,同時也封李克用為晉王,黃峭為千戶侯,參管江浙、兩廣軍務。乾寧三年(896),李茂貞復叛迫近長安,昭宗出走華州,李克用發(fā)兵入援,峭公勤王有功,被授工部侍郎。

后來,朝廷衰敗,朱溫弒君滅唐,自立為梁。黃峭悲痛欲絕,一病不起并絕食數日,工部尚書李襲吉勸解說:“食祿忠事,死固其分也,第念徒死無益,將如后舉何?”(《峭公行錄》)自此,黃峭勉強順時,并思謀解甲歸田。梁開平二年(908)正月,晉王李克用逝世,其子存勖繼位并承父志舉兵伐梁,遣使征聘黃峭出山輔政。但黃峭此時已無意仕途,辭謝說:“量力而進,那能與量德而退相比。德溫放棄校書郎官職,回家閉門養(yǎng)高,文江辭掉監(jiān)察御史,回莆田老家養(yǎng)老。我不能像他們兩位明哲保身,但愿為唐逋臣”(《峭公行錄》),并于當年結束了自己十五年的戎馬生活,棄官歸隱。

佇立于峭公像前仔細端詳,只見其天庭飽滿,地閣方圓,眉宇之間飽含睿智,眼神中透顯剛毅。怎堪想,這么一個剛毅睿智之人,卻在風華正茂之時毅然辭官歸隱!“誰念西風獨自涼,蕭蕭黃葉閉疏窗”,那是一種怎樣的心致和情懷?

峭公自幼跟隨號稱“五經先生”的爺爺黃惟淡飽讀詩書,身體里流淌著孔孟之道的圣水。他16歲考上秀才,19歲成為進士,20歲被推舉為千戶長,24歲升遷千戶侯,參管江浙、兩廣軍務,25歲因“勤王有功”,又被授予工部侍郎。35歲的年齡風華正茂,只因朱溫弒帝篡權,道不同不相為謀,峭公甘為唐“逋臣”隱德不仕,彰顯其錚錚傲骨和忠君之德。

既然不能平治天下,那就選擇修身齊家吧。問道今昔何年月?衰草殘陽,幾許凄涼……然而,峭公辭官后隱而不休,一是悉心學醫(yī),濟世渡人。在行醫(yī)的同時還研著醫(yī)學《圈論》,從《洛河圖》研究開悟,認為“萬物有圈圈為界、有網網相連、有族族類聚、有形形區(qū)別、有數數大小、有向向方圓、有力力變因、有時時運轉。”進而研究出物、神、性、氣、血、道、光、溫組成“生命八字”,并將醫(yī)著口傳后人。二是辦學授業(yè),培育子孫。特別是創(chuàng)辦和平書院,敦聘鴻儒名師,誘誨后進。至宋代時,和平書院已人才輩出,培養(yǎng)出太常寺丞黃汝濟,御史中丞、資政殿大學士黃履,秘書省秘書丞黃伯思,臺州知州黃章,兵部尚書、端明殿大學士黃中,衡陽太守黃瀚,工部員外郎黃木,婺州知州黃向等一大批治國干臣和學問大家,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批異姓子弟人才。

花落斷橋,流水鶯啼,深院輕煙。

雨歇桃源,浪暖澄潭,未許龍眠。

赤日遠銜,葵影熏風,濃滯荷香。

案上書添,碧色芭蕉,綠映南窗。

階下黃葩,曉露庭前,丹桂秋風。

未忍拋書,歆枕冰輪,馭正升東。

煙淡淡迷,古樹月明,明浸梅花。

昨夜階前,積雪余暉,白映窗紗。

這是峭公歸隱后所寫的《四景詩》,他以一種執(zhí)念,一種常人做不到的怡然之情對待生活,體現了他對炎涼世態(tài)的大徹大悟和對生活的無比熱愛。峭公十余年南征北戰(zhàn),走遍半個中國,耳聞目睹唐末五代臣殺君、子弒父,政局動蕩,軍閥混戰(zhàn),山河破碎,民不聊生的慘狀,在清醒認知朝野現狀難以匡正之時選擇歸隱,難道不是他的大德情懷之體現?

 

   

信馬登程往異方,任尋勝地振綱常。

足離此境非吾境,身在他鄉(xiāng)即故鄉(xiāng)。

早暮莫忘親囑咐,春秋須薦祖蒸嘗。

漫云富貴由天定,三七男兒當自強。

 

 黃峭一生先后娶有上官氏、吳氏、鄭氏三妻,每妻各生七子。后周廣順元年(951年),黃峭年屆八十,石破天驚的是,正月初二日,他大宴姻親,毅然宣布將膝下21房子孫遣散,并口占上詩以贈子孫。后因三房夫人苦苦相求,才準許每房各留長子侍奉昏晨,其余18子信馬由韁,任尋勝地安家立業(yè)。

試想,那是何等的一種壯懷和氣勢?。嘘P資料, 峭公遣子時,已有21個兒子、100個孫子、13個孫女、334個曾孫、116個曾孫女。至今,全國黃姓人口2700余萬人,其中黃峭后裔超過千萬。

是什么力量能夠使一個家族發(fā)展得如此蓬勃?除開以上所述,還有的一個根本,就是家教!

青燈古卷,歲月漫漫,黃峭自始至終家教嚴謹。早在分家之前,就對21子以“十誡十一囑”作出過家訓,從念性天、盡人倫、好立身、惜壯年、儉持家、莫迂腐、戒奢侈、飽詩書、審時事、禁無端、不性偏等方方面面作了訓誡和囑咐。如“一誡我兒念性天,從頭細讀蓼莪篇,功勞十載衣衫破,乳哺三年骨肉穿,虞舜耕田稱大孝,仲由負米說前賢,羔羊烏鳥猶知報,汝輩須當孝敬先。二誡我兒各盡倫,棠隸競秀樂天真,長先幼后尊卑肅,兄友弟恭次序循,富貴休嫌同骨肉,貧窮須念共慈親,蔦蘿松柏相依附,莫作尋常陌路人。三誡我兒好立身,衣冠整肅壯精神,行規(guī)坐矩親賢友,脫俗離庸務正人,蟲蟻至微猶解化,蛇龍?zhí)幥心苌欤晟訛槿烁?,當效湯盤日日新。”此外,還親自立下“祖訓族規(guī)”:忠君上、孝雙親、篤有愛、重祠墓、敬尊長、肅家門、謹嫁娶、親族屬、睦里黨、訓誦讀、崇勤儉、遵訓迪、慎交游、戒興訟、戒奸淫、戒賭博。

峭公最后的《遣子詩》更是他嚴格家風家訓的高度概括和體現,他遣散子孫,讓他們牢記“燕雀倚堂而殆”,“鷦鷯巢林而安”以及“三七男兒當自強”之理,唯愿此情不老,世代不移。

   掐指算來,我是峭公膝下第33代裔孫。當年峭公遣子,其第五子舉家信馬由韁,到達現今邵武市桂林鄉(xiāng)的蓋竹村安家,并尊父命,以地作名,取名黃蓋。蓋公先后娶五妻,生11子,其第九子黃德祖到同是桂林鄉(xiāng)的一塊勝地開基立業(yè),并親命村名為“嶸衢坊”。“嶸衢坊”,即是我的故鄉(xiāng)。據說是清末民初有人眼紅黃氏發(fā)達,以“一木壓黃以破其勢”之意,將村名改為“橫坑”。

現今的橫坑村始建于宋太平戊寅年(978),至今,我德祖公之后裔,也遠播廣西、廣東、安徽、江西及本省的順昌、泰寧、建寧等地,人口十數萬。

  流光低轉,鉛華漸洗,蕭蕭紅塵,別來夢殘。然不變的家風家訓,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,是先輩留給后人立身處世、持家治業(yè)的智慧結晶。細思,其核心內容就是“忠、信、孝、悌、禮、義、廉、恥”,記住它,為人就有立足之本;記住它,家族才有發(fā)達之望。

猶記今年初春,冷雨霏霏,也許是心有所念,我再次來到峭公祠前,佇立良久,耳旁仿佛再次響起祖宗的教誨:

“三七男兒當自強”!

恍惚間,似覺自已坐于流年的肩上,再次撿索煙柳般的前塵往事,讓這句詩,如雷鳴在心扉里來回跌宕,千回百轉,百轉千回……